“最佳旅游乡村”:发挥产业优势,推进乡村振兴

2023-02-20 13:04:59
28127
我国已有4个乡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这些“最佳旅游乡村”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积极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具有典型意义,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宾阳 侯文斌 徐继宏 周传人 孔令晖

日前,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公布2022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我国广西大寨村和重庆荆竹村成功入选。加上此前入选的浙江余村和安徽西递村,我国已有4个乡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这些“最佳旅游乡村”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积极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具有典型意义,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广西桂林大寨村:

“龙脊”上的红瑶文化 助力可持续发展

云蒸霞蔚的龙脊梯田

近年来,广西桂林大寨村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保护梯田,修缮特色民居,传承梯田农耕文化和红瑶民族文化,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致富、乡村振兴的道路。

大寨村位于龙脊梯田景区的核心地带,有长达2300多年的梯田耕种历史,村民世代在山坡上开垦水田,形成了气势恢弘的梯田群。

“如果没有旅游业,我们还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早期带领村民开发旅游、曾任村支部书记的大寨村村民潘保玉说,上世纪末,大寨村因偏僻闭塞,村民生活依然贫困,靠外出打工谋生。2003年,在政府发展旅游业的政策帮扶下,大寨村委与旅游公司签订共同开发协议,村民负责维护梯田景观,旅游公司及索道公司将每年门票收入的7%返还给村里“分红”。

如今,大寨村的村民通过景区分红、梯田补助、土地入股、民俗展示、建设务工、民宿经营和餐饮服务等获得丰厚的收益,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曾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在景区经营农家旅馆、出售手工艺品、表演民族歌舞,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截至2019年,全村开办农家乐188家,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

大寨村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始终坚持农业生产这个根本,严格遵守稻田耕种、收割等生产时令,加强对梯田的保护,传承农耕文化,确保农业生产与旅游开发同步可持续发展。每年清明节期间,大寨村的村民便在梯田唱起原生态的开田挖地歌,开展偶耕、牛耕、挖田等十二道传统农事活动,千层梯田上一派繁忙壮观的景象,吸引众多游客前去观光体验。

保护梯田景观需要涵养水源,近年来,大寨村逐步修复绿水青山,营造良好生态。目前,大寨村的森林覆盖率达82%,涵养的山泉水不仅能够灌溉梯田,还能供全村人使用。

同时,大寨村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修缮,层叠梯田和瑶族村寨景观相映成趣。在此基础上,通过展示晒红衣、红瑶长发、红瑶织布技艺等活动,把红瑶传统文化转变为旅游业态,让游客亲身体验和广泛传播。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唐晓云表示,广西大寨村的旅游发展优势明显:一是在旅游促进农作环境保护方面成效突出,二是旅游在促进传统文化保护并使村民切实受益方面成效突出。大寨旅游发展挖掘和保护了包含吊脚楼、服饰、民族节庆等在内的传统文化,老百姓能切实从旅游发展中受益。

近年来,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的大寨村旅游致富经走出广西,走出国门。

象龙村是中国在老挝实施的东亚减贫示范合作项目示范村之一。2018年以来,为帮助象龙村减贫,在中老国家联合项目管理办公室的牵线下,大寨村和象龙村结成友好村,双方开展互访交流。受中国减贫经验启发,经过几年的建设,象龙村建立了不少旅游宾馆和民宿,村容村貌有了巨大变化。曾到象龙村实地考察的潘保玉,多次赴缅甸等国家参加国际扶贫经验交流,并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称号。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阳庆国表示,大寨村旅游发展的创新经验是“政府+公司+社区+村民”四位一体的旅游业发展管理机制;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的“农文旅”一体化;“文化挖掘、科技推动、绿色发展”三极一体的旅游优化提质策略。

“从大寨村可以看到,广西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强大潜力和品牌竞争力。”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甘霖表示,未来几年,将结合环广西国家旅游风景道布局,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和乡村旅游目的地,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发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点连线、以线串片,推进乡村旅游示范廊道建设;加快实施“百镇千村”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创建工程,创建和提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高等级旅游民宿、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等品牌。

重庆武隆荆竹村:

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荆竹村归原小镇无有图书馆

重庆武隆荆竹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优秀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向世界展示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

近年来,荆竹村以现代创意活化传统乡愁,一方面保留根植于独特地理文化环境的生活方式和建筑特色;另一方面引入现代创意再造公共文化空间,利用当地的瓷砖、木材和夯土墙来呼应和推广村庄传统文化,为古老村庄注入生机活力。

荆竹村注重乡土文化的活态传承,建成非遗传习所,搭建文化资源宣传保护平台,对蜡染、竹编、剪纸、木叶吹奏、传统饮食制作等文化活动和非遗项目进行现场展示和体验,让游客近距离感受乡村特色文化的魅力;用村民的老房子、古柴火灶、方桌竹椅、铜茶壶与青瓷杯等打造“归原茶馆”,向游客展示传统乡村民居风格和生活;举办国际夏令营活动,引导青少年通过农事体验学习农耕文化;保护修葺古代商道驿站,打造“荆竹古道”,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荆竹村遵循绿色发展理念,每年4月开展减少水资源消耗、水资源治理和垃圾分类政策宣传活动,组织志愿者、游客参与气候变化保护小讲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和尾气减排,强化村民和游客环保观念;通过整治环境、修复生态功能,实现旅游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共同提升;对村域沟渠、河流进行垃圾清理,并制定保护方案和制度,完善环保设施;加强山体保护,增加植物多样性,完善林地群落结构;治理林地水土流失,在林地内设置人工鸟巢和投食点,吸引鸟类栖息,改善栖息地环境;加强农田保护,强化绿色防控,鼓励采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打造无公害、绿色蔬菜农产品。

武隆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荆竹村建成了花漫岭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武隆豪贸水果种植有限公司、武隆兵凌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农旅产业主体,促进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截至目前,荆竹村建成山地特色果蔬采摘基地约3000亩,提供旅游就业机会312个,旅游从业人员中本地村民比例超过50%。

此外,荆竹村以“乡村图书馆+乡村展示馆+乡村社交地+文化艺术基地+网红打卡点”为定位建设“无有图书馆”,形成村民和游客共享的文化空间。通过传统非遗展示、表演、进课堂,让传统技艺活态传承、价值转化,使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素质教育更好结合,在寓教于乐中保护传承特色文化资源。从2021年开始,荆竹村连续举办“归原邻里生活节”,集中呈现城乡居民共同参与、共同享受的文旅项目,还原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乡村生活,通过城乡互助实现乡村振兴。

荆竹村相关负责人表示,荆竹村下一步将“抱团”发展,大力发展全村全域旅游。借助武隆区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知名度,将荆竹村打造成为渝东南片区重点的休闲户外运动主题村落;以向仲怀等院士基地为科研基地,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旅游”的高山果蔬采摘体验园;汇聚合力,积极培育新型田园艺术农业,持续发挥“乡宿联盟”联动作用;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更优质的旅游企业入驻;利用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大力发展电商经济,打造乡村咖啡师、茶艺师等网红村民,在引流的同时让该村农特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进一步做深做实一、二、三产业“+旅游”融合发展,大力谋划发展亲子研学、户外运动、农旅观光、生态康养等产业业态,促进荆竹村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市文化旅游委近年来依托重庆独特的大山大水、绿色生态、人文历史等丰富的乡村资源,大力发展田园观光、特色民宿、创意体验、亲子研学等乡村旅游业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激活乡村经济,涌现出一批批乡村旅游优秀典型,促进了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书写了乡村振兴精彩的“文旅方案”。

浙江安吉余村:

开拓共同富裕的“绿水青山路”

安吉余村景色 天荒坪镇供图

村庄宜业宜居宜游,村民富裕精神富有。近年来,浙江安吉余村始终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实践,以文化和旅游赋能发展,实现美丽环境到美丽经济再到美好生活的精彩蝶变。

上世纪90年代初,余村炸山开矿、建水泥厂,迅速成为安吉有名的富裕村,可也产生了突出的环境问题。2003年,随着浙江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余村下定决心,关停污染环境的矿山和水泥厂,但村集体经济收入因此急转直下。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针对小山村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两难”的困境为余村指明了方向。此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引领余村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一盏明灯。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余村坚定开展植树护林、复绿矿山、修复水库等行动,大力修复生态环境,全面系统改造提升人居环境。环境好了,旅游业跟着兴旺起来。村里的休闲产业也从单一的自然观光逐步发展出河道漂流、户外拓展、民宿农家乐、果蔬采摘等综合业态。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余村考察时说:“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了绿色发展这条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依托有利的生态资源,余村以旅游产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2021年,余村全年的游客量近9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4500万元,村集体收入超过8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6.1万元。如今,旅游业已成为余村乡村振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余村本身地域有限,周边各村资源却很丰富,整合后的旅游形态将更丰富,可以留住更多游客。瞄准共建“大余村”,2020年3月,余村联动天荒坪镇和银坑、马吉、横路、山河4个村,构筑“1+1+4”抱团发展格局。2022年5月,余村大景区建设正式启动,合力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大景区范围拓展至3个乡镇17个行政村,并高质量进行开发和管理,助推余村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省级试点、乡村版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及余村“两山”示范区建设。

由余村景区旅游集散中心升级而来的余村大景区综合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综合了车辆换乘、旅游咨询、休闲购物、业务接待等功能。串联5个村的余村大道全线贯通,全长15公里的沿河绿道也已连通。在基础设施共建的同时,5个村还各按20%比例认缴出资1000万元组建公司,对辖区环境进行统一管护,对5个村农田、山林等资源进行统一经营。

“五子联兴”强村公司业务涵盖休闲农业经营、“两山农耕”品牌运营、旅游研学、物业保洁等,不仅为村集体增收,还为周边村民创造了不少就业岗位。2021年,“五子联兴”强村公司营业总额达800余万元,各村实现分红20万元。

安吉是竹乡,竹林对二氧化碳有极强的吸收能力,只要管理得当,就能持续产生碳汇,这为碳汇交易和低碳增收开拓新路径。去年,余村人把6000亩竹林流转给村集体,由村集体统一与安吉“两山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卖空气”,“大余村”的成片毛竹林也都“卖得很划算”。

要擦亮生态的“面子”,做实产业的“底子”,更要做实文化的“里子”。如今的余村,在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和弘扬的基础上,相继建成文化大舞台、灯光球场、文化礼堂、数字电影院等文体设施,重点打造“家园志愿服务”品牌,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好生态吸引了四方游客,好生活也吸引青年才俊回乡筑梦。依托“两进两回”,大学毕业后的边月明回乡做了一名“农创客”,带领生态旅游越走越远。他种植的葡萄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伴手礼,送至全国各地。作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边月明时刻关注创业青年,为其提供发展平台,把自家的葡萄园变成了青创园,给创业青年提供免费办公场所、活动室、实践基地。

安徽黟县西递村:

用传统文化绘制古村振兴新画卷

冬日清晨下的西递村安逸祥和 受访者供图

2020年,安徽黟县西递村的“90后”村民汤小龙,结束在外打拼,回到老家,投资300多万元,将具有450多年历史的祖宅修葺一新,开起了高端民宿。“元旦假期游客很多,每天营业额达到4000多元。”汤小龙对未来充满了期待,“用不了多久,投资就会回本。”

作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典范,西递村一街一巷承载着历史,一砖一瓦写满了故事。如今,如汤小龙这样的各式创业者,回到西递村,以传统文化为底色,参与绘制乡村振兴新画卷,给予这座千年古村新的活力。

自2000年西递村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为了保护这份人类精神文明财富,西递镇政府于2004年成立旅游管理委员会和遗产保护委员会,牵头负责村内的遗产保护与旅游管理。西递镇副镇长涂昊介绍,对西递古村的开发极其慎重,坚持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利用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保护。

景区内所有房屋修缮,尤其是挂牌古民居,均按照申请、审核、勘察、设计、审批、公示、施工监管、验收等10项程序进行审批。同时政府加大投入,实施古民居消防、白蚁等虫害防治、拆违控违和整体保护等保护手段。

在顶层管理制度设计方面,西递村以村民为主体,激发出村民的主动性,保护和活化利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涂昊表示,西递村每年从旅游门票收入中提取一部分作为遗产保护资金,按照户人口及房屋面积等进行再分配,分红给村民。据悉,分红保底金额为620万元,总门票收入超过3700万元后超出部分按8%予以分配。

保护有力,为产业振兴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西递村大力推进双招双引工作,近年来,借助社会资本力量,盘活了本村19户24幢闲置民房,修缮濒临倒塌的民房及破损的古民居,在抢救性保护的同时,不断开展创造性利用,累计投入3000万元,打造了集观光、餐饮、住宿、度假等功能于一身的士山度假民宿集群。利用老政府、明经园等多年闲置资产,广泛洽谈,深入合作,引进深圳泊心云舍集团有限公司,累计投入4000万元,打造“泊心云舍·明经园”高档民宿。

一手抓保护,一手抓文化传承,西递村在非遗传承方面发力,助推文旅融合。西递村深度挖掘西递楹联文化内涵,开展楹联作品征集活动,就在近期,今年的楹联征集活动收到全国各地584幅作品。而在旅游项目上,推广“抛绣球”“徽州祠祭”“徽州楹联匾额制作技艺”等省级非遗项目,打造地方特色传统民俗活动,进一步丰富参与性、体验性业态。同时打造“千古黟技,匠人圣地”百匠堂,包含“非遗传承体验区”“农耕文化体验区”两大板块,成为西递村独特的文化名片。

古建筑的保护,千年文化的传承,为产业发展带来更大的活力。涂昊介绍,在传统观光游的基础上,近些年全村正在全力拓展新业态新发展。据悉,西递村产业发展中,“写生经济”成为中流砥柱和特色产业。目前,全村已经建立19个写生基地,每年吸引约17万名学生前来写生,“每年写生经济带来的收入超过1亿元。”涂昊表示,随着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调整,今年写生经济会逐步恢复并实现新的发展。

在旅游业态创意创新发展方面,西递村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西递村打造了大型水幕秀《西递传奇》,将西递的深厚文化历史从“静态展览”转向“活态传承”,重现西递历史,赋予游客融入其中的沉浸式体验。2021年,“光影技术在西递夜游项目的应用”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提升优秀案例。按照计划,今年将会打造西递舞台,实现沉浸式演艺体验,讲好西递文化故事,同时打造剧本杀项目,让更多年轻人深入体验西递村深厚的传统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苏石伟_XN046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