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个乡村脱贫振兴,见证了中国老百姓生活变迁。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要充分动员村民,实现集体和村民个体一起发展,从而使得集体经济发展有充分的内生动力。

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2月14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

立春过后,从东部沿海到西北高原,从华北平原到江南水乡,辛勤的人们已经忙碌起来。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13日正式发布。文件提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13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

新春伊始,新疆、陕西、河南等地通过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推动乡村振兴,不少乡村“土特产”正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几经周折,2014年丁兰英成立了刺绣加工厂,2021年成立公司,按照“非遗文化+市场产品+就业致富”的思路,将手艺做成了事业。

回顾奋进的历程,在通往共同富裕的路上,经风雨、迎挑战、强筋骨、谋幸福,58岁的村党委书记刘恩峰,不负众望,勇挑重担。

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制度实施20余年来,历经多次调整完善,休渔时间不断延长,休渔范围不断扩大。

羊肚菌种植时间为每年的11月份,来年的二三月份进入收获季。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荣县度佳镇和乐德镇,数万亩柑橘迎来了丰产期,黄澄澄的柑橘挂满了枝头,曾经的荒地变成了“花果山”。

“乡村CEO”的探索,能帮到村民们吗?在3月11日央视总台融媒体节目《两会你我他》中,记者庄胜春还原了这段记录。

在四川自贡沿滩区,千亩彩色油菜花次第绽放,犹如打翻了大地的调色盘,美不胜收。而且,菜籽油营养成分也比较高。

辽宁、安徽、山东、湖南等粮食主产省化肥到位进度超八成;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东北地区主产省区农时偏晚,到位进度五成左右。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江苏省既有“政策倾斜”也有“多方合力”。

连日来,记者跟随“走进区域看发展·川渝奋楫谱新篇”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来到重庆璧山区七塘镇,探访当地如何发挥本土优势,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实现美丽蝶变。

鼓口袋,富精神,济宁市通过“两创”盘活了传统文化,唤醒了乡愁乡情,为乡村振兴赋能,将会使更多人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

我国已有4个乡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这些“最佳旅游乡村”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积极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具有典型意义,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当前正值春耕时节,农资商品也进入销售旺季。地处滇东北的会泽县,在春节前就备足了播种所需的化肥、农药、薄膜等物资。与往年相比,今年化肥、尿素价格有所下降,有机肥和水溶肥深受消费者青睐。

行走在云岭大地的田间地头,春风微拂,在这里既能看到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也有科技感十足的现代春耕,大家合力奏响春耕协奏曲。

大棚中,春意盎然,山村“土味年货”畅销全国;工厂里,农民变身产业工人,和城里人一样忙碌地完成着订单;民宿内,土墙灰瓦、张灯结彩,吸引各地游客来这里过大年……东北,就是这样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2019年毕业于宁夏农业学校的陈守志,怀揣着乡土情怀与回报家乡的信念,2020年返乡创业投身樱桃产业。

随着农业传感器、机器视觉、知识图谱、决策模型等技术的快速发展,AI在农业上的应用正在铺开。

眼下湖北各地,正抢抓农时,有序调度,一组数据海报让我们一起感受春耕进行曲。

在邵阳隆回县高平镇,多台大型机械正往来穿梭,平整土地。当地采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流转了12000多亩农田种植双季稻。

春节假期过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三河镇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恢复施工,为按时完成项目夯实基础。近年来,该镇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项目,实现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走出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