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天津街头,一家不起眼的小饭庄,每天早上五点就挤满了人。来顺成饭庄,名字听起来普通,可它却是天津吃货心中的“宝藏”。这家店的馒头和烧饼,香得让人走不动道,咬一口满嘴留香,难怪本地人排队都抢着吃。
这家饭庄开在天津老城区一条热闹的街上,门脸不大,装修也简单。门口挂着块老木牌,写着“来顺成”三个字,透着股老天津的味儿。店里桌子不多,墙上贴着泛黄的菜单,写满了手写的菜名,看着就亲切。
来顺成的馒头,个头大,雪白松软,轻轻一掰,热气腾腾。咬一口,面香扑鼻,嚼起来有点甜,比家里的馒头细腻多了。店老板说,面粉选的是河北的特级小麦,酵母也是老工艺发酵,讲究得很。一块钱一个,实惠到不行,每天限量卖,晚了就没了。
烧饼是这家店的另一大招牌。金黄的饼皮,烤得酥脆,轻轻一咬,咔嚓响。里面包着牛肉馅,肉汁饱满,配上店里秘制的酱料,咸香中带点微辣,吃完一个还想再来一个。不少老顾客说,这烧饼的味道,从小吃到大,没变过。
除了馒头和烧饼,店里的水饺和小笼包也好吃得不行。水饺皮薄馅大,猪肉大葱的经典搭配,吃一口满嘴鲜。店里每天现包,馅料用的是当天买的新鲜肉,绝不掺假。小笼包更是“汤汁担当”,轻轻咬开,热汤流出来,烫嘴又过瘾。
来顺成的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大叔,姓张,人特别实在。每天四点起床,和面、调馅、烤烧饼,忙得团团转。他常说,做吃的不能糊弄人,用好料、用心做,顾客吃了开心,他就满足。店里的服务员也都是老员工,熟客一来,笑脸相迎,跟家人似的。
这家店的历史能追溯到三十多年前。张大叔的父亲开了这家饭庄,那时候天津还没这么多高楼大厦,街坊邻居都爱来这儿吃早点。如今,城市变了样,可来顺成的味道没变,依然是老天津人心里的一块宝。不少人带着孩子来吃,说是要让下一代也记住这口正宗的天津味。
人气旺的时候,店里挤得水泄不通。早上七点到九点,排队的人能从店门口排到街角。外地游客路过,闻着香味就走不动了,进来一尝,立马成了“回头客”。有位北京来的大哥,吃完烧饼竖大拇指,说天津这小店,比他家门口的连锁店强多了。
天津的美食文化,从来不只是大菜。像来顺成这样的小店,才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它们藏在街头巷尾,靠手艺和真心,留住了几代人的胃。数据显示,天津的餐饮业年收入超过千亿,小吃和早餐店占了不小的份额。这背后,是无数像来顺成这样的老店,用味道撑起了城市名片。
来顺成的成功,不光靠味道,还靠那份坚持。张大叔说,现在物价涨了,面粉、肉都贵了,但他咬牙没涨价。馒头一块钱,烧饼三块五,宁可自己少赚点,也不想让老顾客觉得不值。他还常给附近的高龄老人送免费早餐,说是感谢他们多年的照顾。
这家店也有自己的“小秘密”。比如,烧饼的酱料配方,只有张大叔一个人知道,连他儿子都没学全。馅料里的香料,是从一个老中药铺买的,比例调了十几年才定下来。这些细节,顾客吃不出来,但咬一口,就能感觉到用心。
吃饭的时候,店里总能听到欢声笑语。邻桌的大爷聊着年轻时的天津,隔壁的小伙子忙着给女朋友夹饺子。这样的场景,像极了家里的饭桌,温暖又热闹。来顺成不只是卖吃的,更像是个老街坊的聚会地,让人来了就不想走。
天津的美食版图上,来顺成只是小小一角。可它却代表了这座城市对吃的热爱和讲究。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天津,狗不理包子、麻花吃过不少,但想尝真正的本地味,还得钻进这样的老店,点上一屉饺子,配个烧饼,慢慢品。
未来,天津的美食还会不会变?来顺成能不能一直开下去?没人说得准。但只要有像张大叔这样用心做吃的人,天津的味道就不会丢。你下次来天津,会不会也想去来顺成试试?那得早点去,不然馒头可卖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