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共艺术赋予中轴线美的温度

msn_ly
2025-01-09 16:30:05
18474

从原白塔寺街区的重生,到首钢园的焕然一新,再到隆福寺和亮马河的新风貌,北京文旅融合的独特优势在深入拓展中不断被印证。尤其在中轴线申遗成功后,如何激发其青春活力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2024年“十一”假期,北京旅游在接待量和总收入上创下新纪录。各类文化消费层出不穷,传统旅游场景也在通过文化艺术增加内涵和创新。例如,国庆节期间,景山公园举办了一场雕塑展,展出了孔子与老子等雕塑,这些经典人物与观众一同漫步在中轴线的古典园林里。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吸引了大量观众。

北京在推动“大旅游格局”战略时,强调旅游业对“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重要性。旅游如何才能称之为大?核心在于紧扣文化脉络,文化既是资源也是灵魂,是实现“大”的关键。

当前,文旅融合已经向纵深发展。在挖掘北京文化资源和促进新产业发展中,我们不仅要看到文化的深刻挖掘和拓展,还需要新的培育和创新。许多城市通过现代手段实现“流量经济”,但忽略了长远发展和文化工作中最基础的部分。

2024年,北京东城区与中国美术馆合作改造美术馆东门外空间,展示了经典雕塑。这些精巧的“口袋公园”虽小,却为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能够超越一时的流行效应,形成新时代新北京的文化景观。

北京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中轴线的文化资源需要系统梳理和创新转化。通过文化的创新设计,可以将中轴线打造成具备品牌效应的“珍珠项链”,解决当前游客过于集中的问题。

中轴线不仅是文化遗产路线,更是彰显新时代精神的文化亮线。通过“中轴线+公共艺术”模式,可以塑造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使之在大众生活中成为可触可感的艺术符号。

中轴线映射了中国人追求“中”“和”的哲学精髓。申遗的成功不仅是标签,它应成为传承中华精神的载体,连接过去和未来,以艺术的形式为我们展示其文化的温度和光芒。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