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一到春天,很多老年人都会说“身子骨松了”,吃完饭后特别容易犯困,午后的暖阳更是让人忍不住打个盹。尤其是七八十岁的老人,身体代谢变慢,饭后的困意更是挡都挡不住,很多人喜欢靠在沙发上或者窝在床边小憩一会儿。
可是在医院里,我们见过太多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因为午睡方式不当被紧急送医,有的刚醒来就头晕、说不出话,有的午睡过程中意识模糊、呼吸变浅,甚至有些怎么叫都叫不醒。这些案例让许多老人对午睡产生了恐惧,甚至干脆不敢午睡。但事实上,午睡本身并不是问题,真正的风险在于错误的午睡方式。那么,怎样的午睡才是安全的?在什么情况下宁可不睡也不能躺下呢?
在医院里,我们经常听到家属焦急地说:“他只是吃完饭躺了一下,哪知道就这样了?”其实,这种情况并不稀奇。老人年纪大了,胃肠的消化能力下降,每一顿饭都需要调动大量的血液流向胃肠,而此时大脑的供血反而会减少。如果吃完饭立刻躺下,血液重新分配的速度更慢,大脑容易出现短暂的供血不足,就会导致头晕、犯困,严重的甚至可能诱发晕厥或脑梗。
就像前段时间,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午饭后习惯性地侧躺在沙发上小睡,结果一个小时后被家属发现嘴歪眼斜、说话不清。紧急送医后确诊为脑梗,因错过了最佳的溶栓时间,康复的难度大大增加。医生详细了解情况后才发现,他每次饭后都习惯性地靠在沙发上闭眼休息,连水都没喝一口。
不仅如此,很多老人为了避免受到打扰,午睡前习惯把门窗紧闭,有些甚至拉上厚窗帘、盖上被子,还戴上耳塞,一睡就是一个多小时。这样的环境看似安静,但其实极其危险。封闭的房间空气流通性差,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氧气含量减少,大脑供氧能力下降,导致午睡醒来后反而更加疲惫,甚至可能引发低氧性头晕和脑供血不足。
有一位长期患有高血压和轻度动脉硬化的老人,春天一来,每天中午都要关窗午休,结果每次醒来都感觉“头像灌了铅”,整个人疲乏无力。家人以为是老毛病复发,直到到医院检查后才发现,他午睡时的脑供血量明显下降,甚至有短暂缺血的趋势。医生提醒,老年人午睡时必须保持空气流通,哪怕是短暂的休息,也要开窗透气,这样睡醒后才不会出现“越睡越累”的情况。
除了环境问题,不少老人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结果不知不觉靠着沙发扶手睡着了。有的甚至直接窝在沙发角落里,脖子歪着、腰扭着、腿斜着,一睡就是一个小时。这样的姿势虽然看起来舒服,但实际上对身体伤害极大。
沙发太软,姿势不正,长期下来会让老人的脊柱、颈椎和腰椎处于扭曲状态,导致神经受压、血流不畅,严重时甚至会引发手麻、头痛,甚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头晕、恶心等症状。之前有一位退休教师,就因为长期习惯窝在沙发角落午睡,结果有一天醒来后发现手麻得厉害,走路也不稳。去医院检查后确诊为“椎动脉供血不足”,医生建议他调整午睡姿势,改成平躺在硬板床上,并注意颈椎角度,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后,才逐渐恢复。
很多老人觉得睡沙发方便、暖和,但这其实是在用脊柱和神经系统“交换一点舒适”。长时间歪躺,尤其是脖子悬空、背部拱起,会导致血液循环受阻,甚至影响大脑供血稳定。对于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来说,午睡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姿势,避免睡醒后反而比不睡还难受。
另外,午睡的本意是恢复精力和调整状态,但如果情绪波动过大,午睡反而可能成为健康的隐患。很多老人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比如吵架、被批评、接到烦心电话后,会选择躺下闭眼休息,以为这样能冷静下来。但实际上,这种状态下午睡,大脑处于高度应激状态,神经系统无法真正放松,反而会加剧血管收缩,影响供血。
曾经有一位老人,上午和邻居发生争执,中午心烦意乱地躺下休息,家属以为他在睡觉,结果午后怎么叫都叫不醒。紧急送医后被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虽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医生明确指出,这并不是午睡本身的问题,而是带着强烈的负面情绪入睡,导致血压波动、心率不稳,进而影响大脑供血。
这些看似微小的生活细节,往往才是决定午休质量的关键。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午睡不仅不会伤害健康,反而能真正帮助老人恢复精力,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