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传承浸汤浓,奥灶面一碗蕴千年,味道与情怀共长存!

2025-03-05 15:01:03
18834

在江苏昆山的半山桥附近,飘扬着一股迷人的香气,这股香气源自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老面馆——奥灶馆。这个地方并不仅仅是食客们的味蕾天堂,更是昆山传统美食的象征。许多人对这里的奥灶面情有独钟,而这份味道,背后则是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坚守与奋进的故事。

浦建强,作为昆山奥灶面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始终站在这灶台前,守护着这道深厚的传统美味。说到他与奥灶面的渊源,他的故事几乎可以追溯到童年。记得小时候,他跟随长辈去奥灶馆,那时的面馆对他来说就像是另一个世界。灶台上忙碌的师傅们,熟练地在锅前操作,面条在滚烫的汤里翻滚,香气四溢,而他那时候并未意识到,这种日常的场景,正是他未来一生的事业所在。

奥灶面,外表看似朴素的面条,实际却是凝聚了数百年江南烹饪智慧的结晶。它的名字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解释是“奥灶”源自“鏖糟”,即汤色浑浊、看似不起眼,但别有风味;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奥”意味着其中的奥妙,“灶”则指的是烹饪的技巧。这一面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咸丰年间,历经岁月的淘洗,它逐渐成为了江南饮食文化中的璀璨明星。

很多人都会好奇,奥灶面究竟是如何成为如此独特的存在呢?评价一碗奥灶面是否正宗,并不仅仅是尝个味道那么简单。其制作过程要经过六道严格的工序:看、闻、挑面、吃浇头、吃面、喝汤。这六道工序的每一项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首先是“看”,奥灶面的汤要色泽红亮,清澈透亮,色香味俱全。尤其是汤面上,面条的排列有着独特的讲究。为了确保每一根面条都能露出汤面,就像鲫鱼的背脊那样,浦建强需要精确掌握分量和捞面技巧,用筷子将面条翻动,七八秒内将其捞出,确保每一根面条都保持完美的形态。

“唱戏靠腔,吃面靠汤”——这句话恰如其分地形容了奥灶面的灵魂所在:汤。奥灶面的汤底并不是简单地煮出来的,而是通过精心熬制,长达六到八个小时的慢火炖煮,汤料的选材也相当讲究。整鸡、猪大骨、猪脚,甚至鱼头、螺蛳等地方特色食材与十几种中药材一起,交织成一锅鲜美浓郁、色泽红亮的汤底。而这汤,既浓郁却不油腻,散发着一种特别的香气,让人一闻便食欲大开。

浇头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从爆鱼、卤鸭、到焖肉、虾仁等,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做法。以“爆鱼”为例,选用新鲜的草鱼,经过葱姜蒜等调料腌制,再油炸至外脆内嫩,最后浸泡在特制卤汁里,吸足了香味,带来一口咬下的脆嫩与鲜香。

虽然奥灶面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但浦建强并没有止步于传统,而是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探索。他始终坚持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同时,迎合现代人对健康和口味的需求,推出了许多符合当下潮流的新产品。

奥灶馆不仅仅是一家地方餐馆,它还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直营店和加盟店,至今已经有12家分店,从昆山到南京、无锡,再到苏州园区,都能看到奥灶馆的身影。为了传承这项技艺,浦建强还特意开设了烹饪培训课程,培训了超过百名厨师。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每一家奥灶馆的味道一致,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这项古老的手艺。

随着奥灶馆品牌的不断发展,浦建强希望奥灶面不仅能在昆山的每个角落扎根,还能走向全国,成为江南美食的代表之一,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一传世美味。

然而,奥灶面并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它承载了无数昆山人的家乡情怀和记忆。它见证了昆山的历史变迁,是每一个离乡的昆山人心头的牵挂,是他们对故乡的深情眷恋。

浦建强在谈到传承这项技艺时,言辞中流露出浓浓的情感。他提到,作为奥灶面的传承人,他不仅要做一个“手艺人”,还要做一个“守艺人”。他希望,这份鲜香的味道能像这座古老的城市一样,历经风雨,依旧焕发光彩,继续传递下去。正是因为他心中有这份责任和使命,奥灶馆才得以在岁月的打磨下,依然保持它的独特魅力。

每一碗奥灶面,都不是单纯的食物,它承载的是昆山的文化,是那份与亲朋好友一起围坐在桌旁,品味生活的美好时光。这不仅是一道地道的美食,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是对家乡、对文化、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

奥灶面不只是让人垂涎欲滴的美味,它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是一个文化的符号。浦建强和奥灶馆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传承——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前进,让文化在时代的浪潮中生生不息。而那一碗汤浓面滑的奥灶面,也会始终在我们的味蕾上,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