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招远夏甸镇岚子东村,哥哥爱吃酱茬子

2025-03-05 15:00:50
18214

在山东烟台的招远市夏甸镇岚子东村,提到“酱茬子”,村里的每一个人都会露出怀念的笑容。无论是年长的爷爷奶奶,还是年轻的父母,甚至是刚学会走路的小孩,提起这道家常小吃,都会有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那种味道,仿佛融入了村庄的空气,成了记忆里最温暖的存在。

提到这个名字,可能很多年轻人并不熟悉,甚至觉得有些土气。可在这片土地上,酱茬子就像是山间的老树,扎根深处,岁月久了,早已成为每家每户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名为“纳豆”的食物,其实并没有什么复杂的制作过程,反倒是依靠最朴实的方式,通过家里种的黄豆和几分耐心,就能做出别具风味的美味。

小时候,我常常待在母亲的身边,看着她熟练地制作酱茬子,那种过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那时家里并不富裕,做这道小吃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与节俭。

母亲会先把黄豆炒得香气四溢,然后倒入锅里加水,慢慢炖煮。那时的厨房火光跳跃,锅里噼里啪啦的声音像是乡村的乐曲。每当豆子被炒熟,散发出焦黄的香气,母亲总会给我留下一小碗,我趁机吃上一口,牙齿咬下去的那一瞬间,豆子的脆香与焦香交织在一起,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更加温暖。

但制作酱茬子的真正秘诀在于最后一步的保存。炒熟的黄豆要放进不透气的容器里,或者干脆塞进火炕里,用厚厚的被子裹住,让豆子在温暖的环境里慢慢发酵。这一过程中,豆子会慢慢变成块状,表面还会挂上细细的菌丝,拉开时能看到一丝丝的拉伸。这时,酱茬子终于大功告成。

虽然酱茬子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但其独特的发酵味常常让年轻人却步。很多人,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往往对这种味道感到不适应,觉得它有些刺鼻,甚至有些像“臭脚丫”。然而,在过去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种味道代表的却是一种别样的幸福。

想象一下,那时的日子里,饭桌上的食物大多是简单的地瓜饼和腌制的小菜,口味寡淡,甚至一顿饭吃下去,胃里都觉得空空的。可当酱茬子出现在桌上,它就成了那一道亮色,打破了生活的单调,带来了一抹意外的风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式各样的美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酱茬子渐渐地被遗忘了。在现代化的厨房里,越来越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去制作这道传统小吃。集市上的摊贩上,酱茬子也成了稀有的存在,常常是一些年长的老人自家制作后拿出来售卖。

就在去年,我在集市上偶然看到几个摊位卖着酱茬子。它们包装简单,几乎是家常做法的样子,卖家大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当时我心里不禁一愣:这种曾经风靡一时的家常小吃,竟然成了如今的“复古美食”?

酱茬子,这道传统的农家小吃,或许在很多现代化的餐桌上已经消失了,但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味觉上的满足,更是一份关于家庭、关于童年、关于生活智慧的珍贵记忆。每当我们品尝它,心里都会涌现出一种久违的暖意,仿佛回到了那些平凡却幸福的日子。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