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在中国古代,小麦种植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面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从劲道的面条到松软的馒头,从精致的包子到酥脆的烧饼,各类面食应有尽有,唯独缺少面包和饼干的身影。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烹饪技术、社会需求以及饮食文化等多重因素。
中国古代炊具的演变,早早奠定了“蒸煮主导”的格局。早在商周时期,青铜器“甗”便已实现分层蒸煮:下层煮水,上层用蒸汽加热食物。这一设计使蒸馒头、煮面条成为主流,而烘烤则需要明火和专门的烤炉,技术门槛更高。相比之下,西方早期的古埃及人已利用石制烤炉制作面包,罗马人甚至发明了面粉搅拌机,烘焙技艺代代相传。由此可见,东西方在面食发展上逐渐走向不同的道路。
中国古代以农耕社会为主,人们习惯“围炉而食”,家庭和集市是主要的饮食场景,因此无需大量便携干粮。而在西方,面包自诞生之初便是游牧民族和军队的理想食物:古罗马士兵依靠硬面包行军,中世纪商人则携带面包长途旅行。尽管中国古代也曾引入类似馕的“胡饼”,但由于蒸煮面食已经完全满足日常所需,因此未能成为主流。
东西方均掌握了发酵技术,但应用方向各有侧重。中国利用发酵制作蓬松的馒头,而西方则借助酵母烘烤出松软的面包。北宋《饼赋》中记载的“起溲”(发面饼)表明古人并非不懂发酵,只是蒸制工艺更符合口感偏好,同时也避免了烘烤带来的水分流失和口感变硬。炊具的限制与食材处理方式,共同塑造了东西方不同的发酵面食品类。
在中国古代,所有的面食都被统称为“饼”,但对“烤”的接受度却存在矛盾。汉代灵帝偏爱西域胡饼,却被士大夫批评为“胡风入侵”;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称赞“面脆油香新出炉”的胡饼,但主流饮食依旧以蒸饼、汤饼为主。反观西方,面包从埃及法老的贡品发展为基督教圣餐,深深嵌入文化传统。这种差异,犹如筷子与刀叉的区别,并非优劣之分,而是不同文明的选择。
如今,面包店遍布中国各地,馒头也逐渐进入西方人的餐桌。回望历史,中国古人虽未创造面包,但却以蒸笼打造出丰富多样的面食世界。饮食文化的精髓,或许就在于因地制宜:小麦遇见蒸锅,便成就了东方的烟火气;面粉邂逅烤炉,则孕育出地中海的美味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