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润增长超62倍,不被看好的叮咚买菜连续8个季度盈利

天天消费
2024-11-08 15:45:32
18825
近日,叮咚买菜披露2024年三季度财报,营收与净利润实现双增长,叮咚买菜已走出了两年前的亏损泥沼,且业绩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近日,叮咚买菜披露2024年三季度财报,营收与净利润实现双增长,叮咚买菜已走出了两年前的亏损泥沼,且业绩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净利润增长超62倍

财报显示,叮咚买菜三季度GMV为72.7亿元,同比增长28.3%;营收65.4亿元,同比增长27.2%。

利润方面,叮咚买菜该季度在Non-GAAP标准下实现了1.6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长9倍以上,净利润率2.5%;同时在GAAP标准下,净利润实现1.33亿元,同比增长超62倍。至此,叮咚买菜已经实现了连续八个季度在Non-GAAP标准下的盈利,并且在今年连续实现了GAAP标准下盈利,收入也连续三个季度实现了同比正增长。

从数据层面看,其业绩快速且良性的增长,来自于核心运营指标的持续优化与快速提升。比如,叮咚买菜该季度的月均下单用户数同比提升了24.5%至822万,且每用户月均收入较去年同期也继续平稳提升了6.4%,其中会员同比提升了8.8%,达到540元。

本季度的用户月均下单频次为4.4次,同比提升6.1%,其中会员达到7.6次,同比提升9.8%。也就是说,叮咚买菜在整体规模增长的同时,用户的粘性也还在不断提升。

叮咚买菜该季度进一步巩固了在江浙沪地区的优势地位。三季度,上海、江浙区域的GMV分别同比增长了24.5%和40%,其中有13个城市都实现了超50%的年同比增长。在单量方面,上海的单日仓均单量已经接近1700单,江苏和浙江也均超过了1000单。

截至三季度末,叮咚买菜拥有包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短期受限资金和短期投资在内的现金储备为43亿元。

曾身陷亏损泥沼

叮咚买菜成立于2017年,大本营在上海,2019年走出上海,打开江浙市场,2020-2021年加速抢占市场,加快开新城节奏,并持续布局二三线城市。2021年6月,叮咚买菜在纽交所上市。

叮咚买菜创始人梁昌霖出身军营,退役后梁昌霖开始创业。2003年梁昌霖创办创立母婴社区丫丫网,产品是妈妈帮APP,服务于年轻宝妈。2016年,丫丫网被好未来集团收购。

丫丫网之后,梁昌霖创立了叮咚小区。叮咚小区成立后的四年里,梁昌霖尝试了七八种到家服务,但都以失败而告终。2014年叮咚小区推出送早餐服务,需求量大但客单价低、毛利过低;2015年推出干洗服务,客单价虽然上来了,但耐不住规模小、需求频次低;2016年开始推出代跑腿服务,商业化又成为难题。

家政清洁、邻里团、送鲜花、小区兴趣班……在尝试了各种家庭生活服务方向之后,梁昌霖发现超过50%的跑腿业务都是代买果蔬,于是在2017年,他选定了家庭买菜,并将“叮咚小区”改名为“叮咚买菜”。

改名后的叮咚买菜同样面临盈利难题。2019-2022年间,叮咚买菜净亏损分别为18.7亿元、31.8亿元、64.3亿元和8.07亿元,持续处于亏损状态。

转机出现在2022年第四季度。彼时开始,在Non-GAAP的标准下,叮咚买菜实现了正向盈利,并持续至今。而2023年,也是叮咚买菜首次实现年度盈利。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叮咚买菜为了实现盈利,却付出了牺牲营收规模的代价。

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公司GMV同2022年减少16.3%至219.69亿元,甚至比2021年同期的规模还少7.35亿元。

究其原因,是叮咚买菜在长期亏损后,开始了策略调整。从过去的运营城市“遍地撒网”,到如今的运营城市“重点培养”。也就是说,叮咚买菜保留了一些有消费力,能让公司实现正向盈利的城市站点,而不断削减一些入不敷出的城市站点,用规模来换取利润。

在撤出厦门、天津、成都和重庆等市场,优化广深等地站点布局后,叮咚买菜决定继续加码江浙沪大本营。

不被看好的前置仓

作为一种电商物流配送模式,前置仓模式是指在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设立仓库,3~5公里辐射圈,消费者下单后,商品直接从仓库发货,用于解决生鲜行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这一模式最早用于生鲜电商,但因为成本高昂,生鲜电商们连年亏损。

一直以来,业界诟病前置仓模式因其高昂的运营成本跑不通,每日优鲜退出后,市场上主要是叮咚买菜、小象超市(原美团买菜)等玩家依然在坚持。

而如今,不少企业再次布局前置仓业务。今年8月底,有消息称,盒马重启前置仓模式。9月,京东旗下的生鲜业务“七鲜”在北京开出首个前置仓,10月,名创优品和美团相继宣布上线闪电仓计划,计划未来3年要新增7万个闪电仓。

那么曾经被所有人嫌弃的前置仓电商,为何如今又能重获新生呢?

前置仓在过去做不好,并不是本身商业逻辑有问题,而是盈利模型的优化问题。一方面,前置仓属于重资产投入。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都要跟随扩张步伐进行搭建,还有相应的人力成本、营销成本,前期的投入相对是比较大的。而且前置仓要保证即时配送,商品分拣要快,如果自建配送渠道,履约成本也比较高。

另一方面,早期的前置仓,基本都是以生鲜前置仓为主。生鲜本身就是一个高损耗率而且非高频的品类,所以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商品损耗高毛利低,二是若没有规模化订单,则成本更高。

在过去的几年间,包括叮咚买菜在内的生鲜电商都陷入了一个思维定式,通过烧钱布点+低价模式换取规模,随后利用自身规模实现降低成本的循环,然而从结果来看,这套模式并没有跑通。

对此叮咚买菜也做了反思和总结,在今年一季度的财报电话会上,CEO梁昌霖表示,对于生鲜行业来说,传统链路中,通过低价获得规模,然后通过规模降低采购价格和运营成本的原理如今已经失效了。叮咚买菜在做的则是不断提高端到端的效率,提高供应链能力,向供应链要利润与竞争力。在确认了打法后,叮咚买菜正在通过“源头采购—生产加工—仓储—履约配送”这一完善的链路,结合严格的品控标准与自主研发的中台各管理系统来提升自己的供应链能力。

叮咚买菜的盈利或将带动更多零售企业尝试前置仓模式,新一轮的“长跑”也将开始。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陆飞_XN052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