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赴欧上市,可能在下一盘大棋

天天财经116
2023-03-09 11:33:42
27031
从高端制造到新能源,欧洲市场深厚的制造业底蕴暗合了中国制造升级的步调,赴欧上市的中企,对欧洲大陆的期望不只是寻求更多的资本支持,也是出于在欧洲市场布局的业务考量,人才、渠道、研发等规划俱在其评估维度中。

欧洲市场深厚的制造业底蕴暗合了中国制造升级的步调,赴欧上市的中企,对欧洲大陆的期望不只是寻求更多的资本支持,也是出于在欧洲市场布局的业务考量。

 

作者|大端

来源|天天财经116

 

前有量子之歌,后有禾赛科技,2023年伊始的两大赴美IPO事件似乎在美股市场湖心投下了一颗石子,打破了中概股在美国资本市场持续许久的沉寂。此后,硕迪生物和理臣中国延续了这一回暖趋势。中国企业集中赴美IPO的景象正在重演。

 

然而,由于近20个月以来,中概股在美股面临的形势过于跌宕,中国企业在欣喜之余,也不免多了几分审慎。在2022至暗时刻的连番飘摇动荡之下,他们不得不认真考虑吸引境外资金的其他渠道。

这一过程中,回港固然是首选,但除此之外,欧洲资本市场也已经正式纳入选项列表——中资企业发行GDR(全球存托凭证)并登陆欧洲股市的案例,历史上总共也才5个,而仅2022年一年,至少有46家中国企业选择在欧洲上市(其中45家A股上市公司拟通过发行GDR挂牌上市)。

 

由美到港,寻找最佳“蓄水池”

 

2022年初,中概股在美股开启暴跌模式;3月,美国证监会以审核为由,陆续将我国在美上市企业列入“预摘牌名单”,阿里巴巴、蘑菇街包括京东、拼多多、哔哩哔哩、网易、携程等在内的明星公司皆在其列,截至8月5日,已有162家中概股被列入“预摘牌名单”中,其中大部分都被转入“确定摘牌名单”

 

除了被迫离场的,也有主动退出的。

2022年5月至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人寿、中国铝业、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南方航空、中国东等10家中字头央/国企分三批陆续从美股退市。

 

延续多年的赴美上市热潮出现转折。

 

表面上看,中国企业在美股的动荡在2022年集中爆发,但实际上,双方的拉锯战早在2013年就埋下了伏笔。

 

争执的核心,始终是“审计”。随着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逐渐增多,中美双方就中概股审计问题进行了多轮耗时耗力的谈判,最终于2013年签订了一份审计谅解备忘录。这份备忘录的文本处处透露着大国角逐的谨慎,虽然PCAOB(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获得了审计中国公司底稿的部分权限,但该权限依旧限制在中国法律范围之内。

 

拉扯中形成的决议执行起来必然处处受阻,中国部分公司到美股上市后本身就暴露了在审计管理上的不足,难以适应严格的审计要求,加之部分公司确实有保密因素,因此直到2020年,包括拼多多、爱奇艺、趣头条、360金融、趣店集团等在内的接近50家公司无法提供符合PCAOB要求的审计文件。

 

紧接着,美国推出《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这项2021年推出的法律规定若在美上市的外国公司连续三年不能接受美国政府部门的审计监督,则这些公司的证券被禁止在美交易。至此,许多中概股公司英雄难过“审计”关,纷纷透露出撤离之意。

 

总览中概股大盘,大部分中小市值公司股价总体均呈跌势。

 

究其原因,一方面,美股虽然流动性大、市值高,但由于美股中散户不足、机构兴风作浪,导致知名度不高的中小市值企业很难获得机构的青睐,实际上的流动性甚至不如国内股市

 

另一方面,中小市值中国公司在美股上市更多地是收获知名度,也有从众心理,因此并不十分在乎美国市场的看法,也不具备打开美国市场的实力,这注定使得大部分公司难以在美股中收获应有的高度。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美股市场存在诸多问题,但仍有中国企业不断登陆这片“新大陆”。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将近20家公司递表申请美股IPO(不含SPAC),包括新瑞鹏宠物医疗、优品车、小i机器人。

 

当然,一个重要原因是2022年底,PCAOB发布报告,称历史首次完成对中概股底稿审查。随后,中概股PCAOB审查正式落地,这也意味着中概股退市风险基本解除。

 

除美股隐现复苏之象外,中概股回港也是近两年展现的大趋势之一。

 

此前,港股钟爱盈利好的大公司的传统将很多科技创新型企业挡在了门外,但2022年10月,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发布了关于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制度的咨询文件(18C 章)。18C 章的施行意味着尚处于初步商业化或未完成商业化阶段的特专科技公司将也可在联交所申请上市;3月,港股又修改主板上市规则,允许无收入、无盈利的创新公司上市。

 

一系列操作之下,港股为大量未盈利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打开了大门。

 

但中概股们在港股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港股难以承受如此大额的中概股市值。虽然也处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但香港股市流动性与纽约相比仍不是同一量级。2021年,港交所平均每天成交金额为1667亿港元,折合约214亿美元。而美股平均每交易日就在4000 ~ 5000亿美元之间。流动性的巨大落差加上中概股大量涌入,导致“僧多粥少”,港股难解中概股公司之渴。

 

完美选项尚未出现。欧洲资本市场,成为中国企业的新目标。

 

远赴欧洲,这些中概股在想什么?

 

和中国企业熟悉的美国与香港相比,欧洲是一块比较陌生的领地。但这里,有一个特殊的金融中心——既不用担心地缘政治风险,也有世界资本的聚集。从2022年开始,不少中概股纷纷奔向这块梦想之地。

 

这就是瑞士。

 

中概股们之所以看准瑞士,主要由于2点天然优势。其一是瑞士的特殊政治地位,作为永久中立国,瑞士在政治上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其二是瑞士悠久的金融中心地位,瑞士的金融业在全球享有盛誉,大量资本在此汇集,瑞士银行业中,仅瑞银集团的总资产已经达到1.12万亿美元,截止2022年,存放在瑞士的总存款更是达2,080,184.051百万美元。

 

瑞士就像一个超大的资本蓄水池,中概股放到瑞士,能够有效缓解企业对融资火力不足的恐惧。

 

仅有资本还不行,还需要有花出资本的渠道。瑞士证券交易所的实力不容小觑,作为欧洲排名前三的证券交易市场,瑞士证券交易所由苏黎世、巴塞尔、日内瓦瑞士国内3间有百年历史的证券交易所合并而成,具有超过150年的历史。

 

它是欧洲目前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强的证券交易所之一,欧洲三分之二的蓝筹公司在瑞士证交所上市,市值在欧洲排名前五的企业中,有三所在这里上市,分别为雀巢、罗氏和诺华。目前在交易所上市的证券超过50000种。

 

此外,还有接近200种加密货币相关产品也在瑞士交易所上市。瑞士证交所的国际化水平比拟伦敦证交所,二者的外国公司占比均为25%,对外国公司的认可度旗鼓相当。可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瑞士证交所都满足了中概股对境外融资的幻想。

 

顺水推舟的还有政策因素2022年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监管规定》,将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范围拓展至瑞士、德国。为中概股企业赴瑞士上市打开了政策通道。随后,瑞士一边也积极承应,瑞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中瑞证券市场互联互通”系统,中国公司可以在瑞士证券交易所进行二次上市。自此,赴瑞士上市实现了“双向通车”

 

目前去瑞士上市的中概股公司大多选择的是GDR的方式,这也是中概股出海的首选方式之一。全球托存凭证实际上就是上市公司根据存托协议直接将公司股份寄存到海外银行,由该银行发出单据作为凭证,投资者相当于间接持有公司股票。

 

这种方式不仅限于瑞士股市,全球任何股市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上市。与直接在股市IPO登陆相比,全球托存凭证不需要漫长的审查期,从筹划到上市,只需要4-5个月的时间,对于急需资金补充、疲于对应漫长审查的中概股公司来说,非常诱人。

 

更主要的是,中国公司通过GDR在瑞士证交所上市具有同样的融资待遇,在融资上并不会受到掣肘。

 

中企远赴欧洲,似乎已万事俱备。

 

集体赴欧,所图几何

有些企业还在等待赴欧的东风,冒险者已经慨然先行了。

 

2022年7月,国轩高科、格林美、杉杉股份和科达制造4家上市公司登陆瑞士交易所,成为首批在瑞士上市的中国企业。

 

随后,中国企业开启了赴瑞士上市的“下饺子”模式,几乎同一时间,三一重工(目前,GDR上市地已调整为德国)、乐普医疗、方大炭素、健康元、韦尔股份、东鹏饮料等10多家公司便发布公告表示拟发行GDR并在瑞交所上市。

 

根据证券时报1月份的最新报道,发布赴瑞士上市计划的公司已经达到40家。而1月份可查的公告中,康希诺、四川路桥、百克生物、长春高新、奕瑞科技、爱旭股份等公司先后披露计划以GDR方式在瑞士证交所上市。

 

总体上,赴瑞士上市的企业呈现出“科技牵引”的态势。行业上,主要集中于先进制造、医疗科技、清洁能源等前沿领域,这与欧洲市场注重科技型、环保型企业的特点有很大关系。

 

根据欧盟2019年发布的《欧洲绿色新政》,到2050年,欧洲将成为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大陆。因此,科技和环保是欧洲近几年火热的投资话题,相关企业在欧洲获得融资的可能性更大。而医疗行业,则是欧洲企业擅长的老牌领域,世界级医疗器械巨头西门子,在机械电子、生物技术领域居于世界领导地位的塞多利斯,在医疗和安全技术领域国际领先者德尔格,世界著名的内窥镜制造商史托斯等,都是扎根欧洲的世界医疗巨头,因此,欧洲市场对医疗行业有着先天的重视因素。

 

以新能源领域举例来看,在欧洲市场对锂电池相关技术的重视背景之下,国内具有突出技术优势的锂电池相关企业已经出现了“扎堆”瑞士上市的热潮。去年以来,已有超过10家锂电池相关企业宣布赴欧上市计划。除了之前提到的赴欧上市涉“电”企业,华友钴业、星源材质、天赐材料、天能动力和盛新锂能等锂电池供应链企业也均赴瑞士上市或正在上市程序之中。

 

据头豹市场研读预测,欧洲动力电池需求量在2025年将达到174GWh,到2030年达到820GWh,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这进一步证实,以电池行业为代表,欧洲的热门行业对中国相关企业具有很大吸引力,也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但反过来看,这些企业在瑞士上市也不代表万事大吉,他们依然要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是和美股上市一样的知名度问题,由于业务主要在国内,中国企业很难被海外投资者充分认识,资本最厌恶风险,在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即便财大气粗的瑞士银行业,也会“三思后行”

 

据了解,目前已经有中国公司在瑞士股市面临了流动性风险,股票挂出去简单,但促成交易难。其次是瑞士证劵交易所的流动性依然难敌美国,目前瑞士股市的总市值仅为2,001,603百万美元,这一规模尚且逊于香港股市,高于澳洲股市,全球排名13位。虽然瑞士背靠庞大的资本市场,但融资前景如何,依然难料。第三是瑞士股市2022年到达历史高位后,目前正处于整体下降的调整期,伴随着国际经济的压力,瑞士股市本身的大盘走向也很难说。

 

但无论如何,从高端制造到新能源,欧洲市场深厚的制造业底蕴暗合了中国制造升级的步调,赴欧上市的中企,对欧洲大陆的期望不只是寻求更多的资本支持,也是出于在欧洲市场布局的业务考量,人才、渠道、研发等规划俱在其评估维度中。某种程度上,欧洲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不止在“避险”,亦在“拓新”。

参考材料:

1.证券时报网;上市公司出海融资忙!超40家宣布筹划发行GDR,流动性问题何解?

2.中国证券报:借力GDR,上市公司深化国际布局

3.环球零碳:新能源企业扎堆海外二次上市,中企GDR为何钟情瑞士?

4.证券时报网:时至今日 中国企业能否放弃美股市场?

5.北证资讯:6个交易日4家公司登陆港交所,摘牌企业赴港上市的小高潮又来了……

6.资管网:如果中概股撤离纽约,香港可以吗?

7.证券时报网:中国企业为何扎堆赴瑞士上市?

8.中国证券报;出海融资热潮涌动 多家上市公司推进GDR发行

编辑 | 杜仲

设计 | 任孟强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徐蕊_XN043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