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标上万倍!这类化妆品屡禁不止

据青眼号外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最少有11起被官方及媒体曝光的化妆品汞超标、汞中毒事件,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里,就有10起,几乎每月就有约1起化妆品汞超标或者汞中毒事件曝光。

文/初晓  来源:微信公众号青眼号外(ID:qingyanhw)

近期,广东省药监局发布了《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化妆品抽样检验信息的通告(2022年第8期)》一文(下称公告)。公告显示,22批次不合格化妆品中,有12批次化妆品不合格项目为汞超标,其中有1批次化妆品汞超标1万多倍。

据青眼号外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最少有11起被官方及媒体曝光的化妆品汞超标、汞中毒事件,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里,就有10起,几乎每月就有约1起化妆品汞超标或者汞中毒事件曝光。

01

涉事公司已注销

公告显示,共有12批次化妆品抽检不合格的原因是汞超标,全部属于美白淡斑类化妆品,如“嬌麗祛斑真白王”“迪の美排毒增白祛斑祛痘回春素(B霜)”“高佧迪白里透红疗斑精华”“新娇丽回春素7天特效祛斑益肤套装-营养益肤霜”等化妆品。

来源:广东省药监局官网

其中一款名为“迪の美排毒增白祛斑祛痘回春素(A霜)”的化妆品,抽检出的汞含量为“12100mg/kg”,超出国家标准规定限值的1万多倍。

青眼号外注意到,12批次汞超标的化妆品,涉及到哈尔滨葛丽黛嘉宝化妆品有限公司(下称葛丽黛嘉宝公司)、香港高佧迪化妆品公司、广州市绿诗草化妆品厂、薹湾白美純化妆品(國際)有限公司这四家公司。

其中化妆品抽检出汞超标数量最多的是葛丽黛嘉宝公司,占比58%。据企查查App显示,葛丽黛嘉宝公司目前为“注销”状态。

青眼号外发现,葛丽黛嘉宝公司算是化妆品抽检不合格的“惯犯”,据公开报道,2015年5月至2021年10月,该公司有5批次关于美白的护肤品(名称含“美白”的化妆品)抽检不合格。

包括新娇丽®回春素7天强效美白祛斑王(25g/瓶)、新娇丽®回春素7天特效祛斑益肤套装—美白祛斑霜(夜用)(20g/瓶)、由美®回春素特效美白祛斑王(30g/瓶)、新娇丽®回春素10天强力美白祛斑晚霜(20g/瓶)、新娇丽®回春素10天强力美白祛斑日霜(20g/瓶)全部检出铅超标,含量范围从53mg/kg~2792mg/kg不等。

02

小工厂成重灾区

据青眼情报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1年,中国美白祛斑类化妆品市场规模从401.1亿元,已增长至587.62亿元,预计2022年,将同比增长7.9%,市场规模将达到634亿元。

随着人们对于化妆品认识的提升,以及护肤需求加大,美白祛斑渐渐成为热门的化妆品功效,许多化妆品企业也看中了美白淡斑类化妆品市场巨大的需求和潜力,纷纷入局,这其中也包括一些想赚黑心钱的无良商家。

据了解,由于在化妆品中大量添加汞,可以快速达到肉眼可见的美白效果。但一位化妆品行业人士表示,汞本身对皮肤黑色素的产生会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是汞本身会对人体的消化系统 神经系统产生极大的损伤,对其它脏器也是损害极大。

近年来,化妆品违量添加汞成分的案例,可以说是屡禁不止。据青眼号外梳理,近年来,最少有11起被官方及媒体曝光的化妆品汞超标、汞中毒事件。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里,就有10起,几乎约每月就有1起化妆品汞超标或者汞中毒事件曝光。

其中,个别被曝光案件中,化妆品汞超标倍数惊人。如2022年5月,陕西省药监局披露的一起“美容院自制化妆品致8人身体汞含量超标”事件。具体情况为,“雁塔区伊唯美容院”经营者王某某于2017年7月7日从淘宝网购入原料,在市场上购入包装盒,并贴上自制标签,以“调理霜”、“神奇修复霜”等商品名出售。

据了解,消费者冉某某等8人自2018年起至2022年分别从王某某处购买上述产品,货值金额达15万余元。由于长期使用该化妆品,冉某某等8人均感身体不适,经检验,冉某某等8人体内汞含量已经超过正常参考值,且冉某某被诊断为肾病综合证。

而从冉某某等人处提取的“调理膏”经检验,显示汞含量分别达到391938mg/kg、47003mg/kg、34199mg/kg、339393mg/kg,也就说,这款产品的汞含量超过了法定限值近40万倍。

从渠道方面来看,这些汞超标的化妆品,基本来自微商、直播间和淘宝网店等线上渠道,而线下渠道则以化妆品店为主。

从品类方面来看,上述汞超标化妆品基本均为美白祛斑类化妆品,涉及品类有面膜、面霜等,这些涉事的化妆品多以三无产品和其它一些不知名品牌为主,背后的生产企业,也都是一些不知名的、较小的工厂。

这正如广东博然堂市场营销总监张小恩所说,“化妆品在最早期的粗放式管理时,监管不到位,个别企业会在美白产品上非法添加汞;而随着这些年对于非法添加案件的管理处罚力度加大,基本没有工厂会有此行为,但是在一些医美机构,存在一些不合规的自行配制产品的行为,存在一些非法添加的问题。但目前合规的企业基本不会存在非法添加汞的行为,重点还是个别小的、散乱的三无工厂。”

03

为何屡禁不止?

在化妆品监管中,美白祛斑类化妆品一直都受到法规严管,按照特殊化妆品进行注册制管理。据业内人士透露,《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实施之前,国家药监局评审美白特证产品的依据就包括微生物是否超标、重金属含量是否超标、是否含有禁用成分等,对美白类活性成分也有一定的规定。

而新规之后,祛斑美白类化妆品还增加了人体功效评价试验的要求。而且,没有取得祛斑美白特证的化妆品,不能宣称祛斑美白功效。

那么,在此种情况下,为何汞超标化妆品会屡禁不止、还会有人选择顶风作案呢?

一位从事化妆品研发工作多年的业内人士表示,化妆品汞超标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原料有杂质。就是对于一些原料,工厂没有去监督汞的含量,品牌和企业也不严谨,没有找厂商深入了解汞的含量,这就很容易导致最终成品超标;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为了达到快速美白的效果,主动添加。

众所周知,此前行业属于野蛮生长期,不少工厂并不具备各项新规要求下的各方面的能力,这也导致了一些化妆品汞超标事件存在工厂“有心无力”的情形。

正如上海兰美仪化妆品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曹勇智透露,行业里大部分工厂的检测能力不足,或者压根没有重金属的检测能力,导致一些从原料端带入的汞超标问题发生。其次,国内对于原料商的管控也不够到位,工厂也很容易采购到一些不规范的原料厂家的原料,这个也是潜在因素。

但上述从事化妆品研发工作的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目前国内化妆品汞超标的情况主要还是以主动添加为主,‘无心之举’还是少数。至于主动添加的原因,除了利益,还与一些无良商家抱有能逃脱责罚的侥幸心理有关系。很多做美白产品的人(品牌、销售方等),可能在新规之前就是这么做的,他们会认为,产品卖出去了就跟自己无关了。反正最终追责,也是落到工厂头上。”

总的来说,从化妆品行业内部来看,工厂法律意识淡薄、没有检测能力,以及品牌、销售方抱有能逃脱责罚的侥幸心理等都是化妆品汞超标的潜在因素。而化妆品汞超标事件频出,一方面可以反映出部分消费者过于“病急乱投医”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出,目前市场上正规的美白祛斑产品无法满足部分需要高效美白的消费者需求,美业工作者仍需努力。

为了赚黑心钱,大量违规添加汞的行为,不仅伤害了消费者的身体,也会败坏消费者对美业的信任感和好感,可谓是害群之马。但不好的产品,注定是无法经住市场考验的。随着新规逐渐深入普及、监管的细致与严格,以及行业的向上发展,也可以期待,化妆品汞超标的现象会慢慢好转,无良、无能的工厂、原料商、品牌方等终究会被渐渐淘汰。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李文超_XN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