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的安全感,有一半是耳机给的

Joe
2023-01-16 14:00:02
26780
在耳机时代,人们似乎逐渐患上一种「强迫症」:没戴耳机就很难去健身。

作者/Joe

编辑/GymSquare编辑部

在耳机时代,人们似乎逐渐患上一种「强迫症」:没戴耳机就很难去健身。

健身者的安全感,来自耳机的满格电量,和编排好的满意歌单。无论是忘戴耳机还是中途耳机没电,都是一次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刚被音乐打起来的鸡血,随着音乐的骤停突然变得一秒也不能坚持——今日训练就到此为止。

美国某耳机品牌曾经做过一项调查,有三分之二的受访者在没戴耳机的情况下会缩短训练时间,或终止训练。

健身房内,耳机依赖者变得越来越多。

听歌上瘾、屏蔽噪音、需要鸡血、不想搭话……健身戴耳机的理由或许千人千面,但最终仍然回归到目的本身:提高训练效率、提升运动表现。

不仅仅是健身者需要耳机,耳机同样需要健身者。

健身房里的人和身上的物,是一场相依为命的双向奔赴。

一方面,主流智能手机品牌推出的耳机越来越爱运动场景,如华为、小米等推出颈挂式耳机围拢运动人群;另一方面,一些主打运动细分标签的耳机品牌,也在运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如韶音、墨觉、南卡等,凭借骨传导耳机打开局面;也有主打电竞潮流的国产新锐Tezo。

运动人群的庞大基数和消费能力,构成了他们吸引耳机厂商的主要原因。

《财富商业洞察》(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认为,体育产业的增长促使世界各地产生更多的运动爱好者,音乐产业的不断发展也在全球范围产生更多不同音乐类型的听众,这样的势头无疑是运动耳机市场继续扩张的推动力。

运动耳机发展史


让耳机与运动真正得以紧密伴随的历史,可以从1972年德国人Andreas Pavel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随身听(Walkman)的原型说起。

随身听让音乐超越了空间限制,人类第一次在身体移动的状态下,仍能独自享受音乐。

随身听与运动渊源不浅——由于迪斯科舞厅和慢跑在上世纪80年代盛行,随身听也曾被称作Disco Jogger(迪斯科慢跑者)。更有趣的是,据《时代杂志》报道,在随身听全球普及的年代,也就是1987至1997年间,步行锻炼的人数增加了30%。

回到当下,健身者对耳机的需求当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舒适性、音质、稳定性。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运动型耳机,主要有入耳式和骨传导两类,其中入耳式又包括了颈挂式耳机和真无线耳机。入耳式耳机可能具备更好的音质体验,但由于线材摩擦或碰撞外界物体造成噪音,在运动中可能出现「听诊器效应」。

骨传导耳机不用入耳,相对而言更有利于耳道卫生,且听歌的同时也能听取环境音,在户外场景的安全性比入耳式更高;但另一方面,佩戴眼镜的使用者可能会受到镜框的阻碍。最终选择哪一种品类,用户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优先级综合考量。

考虑到运动时可能大量出汗,防水性能是运动耳机的立身基础。区别于休闲场景的使用,健身时相对而言动作幅度大,因此在大众使用者对舒适与音质的需求之上,健身者的需求还多了一层稳定性,也就是「甩不掉」。续航能力也是稳定性中的重要一环,它必须足够覆盖完整的运动时间——毕竟没有人希望在冲大重量的关键时刻伴奏哑火,瞬间泄力。

综合天猫骨传导耳机好评榜与热销榜,韶音OpenRun Pro、OpenMove、墨觉MOJO2、南卡Runner CC3、Runner Pro4等在榜单上排名靠前;颈挂式耳机中的索尼WI-1000XM2、华为FreeLace Pro、小米Line Free,真无线耳机中的Beats Fit Pro、JBL Endurance Race等,也都是电商用户的热门选择。

耳机是动力源,源头是音乐


健身听歌,通常有以下几种原因:

// 保持专注,拒绝打扰

在各类体育比赛中,我们常常看到运动员在赛前佩戴耳机听歌,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场内噪音干扰,尽快进入专注的比赛状态。北京冬奥会时,一些滑雪运动员,如中国选手苏翊鸣,为了将状态调整至最佳,甚至会在比赛过程中戴着耳机,一边听歌一边完成动作。

有网友根据苏翊鸣的社交媒体配乐,扒出了苏翊鸣「同款」歌单:

苏翊鸣歌单

另一方面,耳机同样造福着大众健身者,堪称健身房社恐的福音——用户不仅可以借此避免商业健身房的推销打扰,更能有效缓解是否需要回应陌生人搭话的纠结和尴尬。

「耳机一戴,谁都不爱」,屏蔽人声器械的撞击声、不太悦耳的喊叫,专注于自己的当下训练节奏。这种情形下,耳机里是否播放音乐已经不再重要,单凭它的物理存在本身,就宣誓了「拒绝搭话」四个大字。

// 音乐对健身很重要

在团课健身房,每个项目的不同套路通常搭配有相应的歌单,播放到一些受欢迎的经典曲目,还会出现教练与学员边练边唱的场景。

莱美BODYCOMBAT项目总监Dan Cohen说:“音乐能控制动作编排的节奏、感受、长度、戏剧性以及强度。”主打瑜伽、普拉提等小团课的健身房SpaceCycle,同样将运动内容与独特歌单相结合,开设音乐主题课程,形成特色。

但对于健身房里的大多数自由训练者而言,想在训练的同时恰巧听到健身房播出喜欢的背景音乐,这个难度还是有点高。在社交媒体上,不乏健身者对健身房糟糕歌单的吐槽,不对胃口的音乐=噪音,反而扰乱心绪节奏,影响了训练状态。

因此,好的音乐就像一名得体的陪练:既要扮演好激发潜力的鼓励者角色,又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不能喧宾夺主,让训练者分心。

// 听对歌,可以提升运动表现

听对歌就像摄入精神氮泵,越练越上头,越练越带劲。研究表明,选用自选歌单运动,可提升耐力、力量的进步速率,音乐已被证明对力量训练、循环训练等多种运动项目有效。

音乐还可以转移人类对疲劳感的注意力——反应主观疲劳感觉的RPE值越高,疲劳程度越强,而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若在运动时聆听了音乐,其RPE值与运动中没有听音乐的情况有明显的降低。运动心理学教授Costas Karageorghis在其著作《Inside Sports Psychology》中提到,音乐可以使一个人的运动表现提高10%-15%。

可以说,音乐就是提升运动表现的合法兴奋剂。

综合多名受访运动爱好者的听歌喜好,在各种音乐类型中,hiphop的提及率最高。研究也表明,人们在锻炼时会选择听节奏更快的音乐,并且更喜欢嘻哈、摇滚和流行等强度更高的音乐类型。

骑行爱好者Mattie告诉GymSquare,听歌能够保持踏频和比较亢奋激情的心情,通常在骑快的时候听Rap,慢骑时就听喜欢的歌,可以边听边唱。NN表示,自己喜欢边听说唱单曲边攀岩,此时感觉「老娘全世界最牛,V6用来练手」。

此外,她也会收藏在团课上听到的心动单曲,在自己独自运动时听。也有受访者表示自己不会提前准备固定歌单,而是选择听当日系统推荐,但听到不合适的一定会切歌,否则会影响训练状态。

事实上,训练者由于喜好不同,对歌曲的偏好自然颇具主观色彩,即使在音乐软件的同一个歌单下面,也常常出现「终于找到一个适合我节奏的」和「一点也不好听」的两极化评论。

如何科学找到最适合自己训练的歌单?一个关键指标是音乐的BPM(每分钟节拍数)。对此,美国科技媒体CNET给出一份建议:

瑜伽、普拉提:60-90BPM

  • 力量瑜伽:100-140BPM

  • CrossFit、室内单车或其他形式HIIT:140-180BPM

  • 尊巴和舞蹈:130-170BPM

  • 慢跑:120-140BPM

  • 举重和力量举:130-150BPM

  • 运动前热身:100-140BPM

  • 运动后放松:60-90BPM

在主流音乐平台,如Apple Music 和Spotify,均提供有预制好的训练播放列表,训练者可根据锻炼的类型找到对应类别歌单。

其中,Spotify推出的「Groove in the heart」计划,整合了平台排名前10000首热门歌曲,用户可以通过设置最大心率或点击不同的BPM,筛选出所需BPM中该最受欢迎的歌曲榜单。

蓝牙耳机越来越「运动」


据IDC分析,2022年蓝牙耳机市场中,骨传导产品持续增长,运动等细分场景催化该市场赢来更多关注。

头豹研究院分析认为,「大健康」浪潮下中国消费者对运动的重视也直接促进了运动蓝牙耳机的市场需求增长。

数据显示,中国蓝牙耳机市场规模逐年上升,从2014年的13.1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6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50%。未来随着中国蓝牙耳机行业参与者的增加及蓝牙技术、耳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预测中国蓝牙耳机行业市场规模将持续上升,2023年将达到425.9亿元。

在音频设备的细分领域,TWS(真无线立体声)耳机依然保持着可观的前景。

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个季度,TWS始终是个人智能音频设备(包括TWS、无线头戴、无线颈挂)中唯一保持增长的品类。从全球市场来看,苹果(包括beats)占据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三星、boAt、小米和Skullcandy的份额排在二到五位。

相对应的耳机将植入更多传感器和更成熟的人工智能算法,提升应用场景和功能的丰富度,如可支持在运动场景下的健康监测、精准翻译、内容搜索、运动路径记录,声纹识别确认身份、声纹支付等。

当中也能看到更多在运动等场景里的拓展与应用,而互联网科技巨头如谷歌、亚马逊等凭借人工智能技术上的优势,也在相关智能穿戴设备领域进行着争夺。

伴随健身渗透率的进一步增长,运动耳机将跑出一条更为成熟的赛道。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李文超_XN042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