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步快跑“集”则思变?2023年医药行业集采或无“禁区”

财联社
2022-12-26 17:46:28
26743

纵观2022年的医药行业,集采扩围一定是逃不开的话题。高耗值耗材、生物类似药的集采“初体验”和国家、地方集采的此起彼伏,形成了倒逼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加速国产替代的交响乐。财联社采访的多位专家对于2023年的医药行业集采趋势表示乐观,他们一致认为,2023年医药行业集采覆盖范围和领域将进一步扩大,更多品种和领域将与集采产生交集,生物药集采的小步快跑状态仍将维持,而集采导致的行业进一步洗牌或将刷新资本市场对医药行业的选股逻辑。

查缺补漏 集采不断扩面

据财联社记者统计,从2018年至今,医药行业已经历7批国家级药品集采,3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省级集采超过100批,切实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

2022年2月,国务院例行吹风会指出,2022年化学药、中成药、生物药三大板块全方位开展集中带量采购,高值医用耗材将聚焦骨科耗材、药物球囊、种植牙等品种。力争到2022年底,通过国家组织和省级联盟采购,实现平均每个省覆盖350个以上的药品品种,高值医用耗材品种达到5个以上。

而上述关键词,基本奠定了2022年的集采格局。回顾2022年集采,兴业证券大健康研究中心总经理、医药行业首席研究员孙媛媛对财联社记者表示,2022年的第七批国采平均降价48%,是平均降幅最小的一次,而且首次引入了“备供企业”机制,改善此前部分集采药品断供的问题,凸显市场变得更为成熟,企业报价趋于理性。

但2022年与往年截然不同的是,不只是化药、中成药、部分用量大的生物药按部就班进行带量采购,高值医用耗材也随着开年部署的贯彻落实,开始逐渐进入国家和各省集采主管单位的视野。2022年9月开始,国家医保局、各省市地区先后开展种植牙、口腔正畸、OK镜、体外诊断等产品的集采,让业内纷纷惊呼“无一不采”。

资深医药行业专家、河北泽运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齐正伟告诉财联社记者,近三年来,随着药品被集采成为常态,一直被诟病的高值医用耗材被集采的呼声日益高涨。在破除“以药养医”的同时,随着系列高值医用耗材品种集采的落地,曾经被掩盖的“以械养医”的模式也即将宣告结束,正在兑现“应采尽采”的承诺,更体现了国家与主管部门的担当与主动出击。

资深医药行业专家杨涛也点赞集采的扩面,他对财联社记者表示,2022年,我国带量采购应采尽采,应挂尽挂,提速扩面降价,保障供应的预定任务完成的较为圆满,集采向高值医用耗材品种的推进,有力促进进口替代,降低了医保与患者的支付负担,促进了国产高值医用耗材行业的发展。

对于2023年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趋势,以上三位的观点比较一致,他们认为,根据2022年的集采进展预测,2023年通过地方联盟集采在骨科耗材、药物球囊、种植牙等高值医用耗材品种上扩面是大概率事件,至于是否会国采可能还有待商榷,毕竟很多高值医用耗材中很多尚属于消费医疗范畴,并不占医保基金,但影响消费者的医疗费用承担能力。

生物药集采2023或仍小步快跑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也是生物药集采不断试探的一年。

据财联社记者了解,近年来,生物药的发展可谓是异军突起,在肿瘤、代谢、免疫等领域的疾病诊断与治疗上,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和突破。但在中国,生物药一度被称为“带量采购的禁区”,以往可以免受集采的价格冲击,这让资本与药企的热情更加高涨。

但2021年年底,胰岛素专项国采的登场,拉开了生物药集采的序幕。随后步伐也不断加快,年初,广东等11省联盟集采纳入生长激素;11月安徽、河北省先后发布通知,开展热门品种人生长激素注射液等生物制剂的集采。

与化药不同,上述品种集采降幅在40%左右,相对温和。而且不难发现,生物药集采虽然一直备受关注,但2022年,生物集采却一直围绕胰岛素、生长激素等生物类似药展开,并没有拓展到其他热门品种。

“通过一致性评价是化药集采入围的门槛,但是生物药目前没有明确的一致性评价标准,不同类别的生物药之间也有较大差异,因此生物药的集采更加复杂。”孙媛媛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医保局已经明确生物药中的生物类似药会被纳入到集采当中,地方集采也已经率先启动,能够为国采很好地积累经验,未来满足集采条件的生物类似药种类也会越来越多,这一领域整体费用也相对较高,生物类似药集采箭在弦上。

对于生物药集采的进程“相对缓慢”的原因,齐正伟对财联社记者解释,胰岛素这类生物药当然可以集采,但对于分子量大、结构复杂的生物药还是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一是生物药之间的临床替代性并不明确,因生产工艺复杂、结构多变,原研药与生物类似药之间在疗效、安全、免疫原性等方面会存在差异,甚至有治疗上的不确定风险;二是生物药的适应症难于自动外推,集采中标产品可能导致中标产品超适应症用药的问题;三是部分生物药的产能受限,也会极大影响中标产品稳定供应的能力。基于上述分析,生物药进行大规模集采恐很难有突破性进展,这受制于技术与现状的制约。”

杨涛对财联社记者解释生物药集采为何备受关注的原因,他指出,生物药单价高,产品用量集中度也高,使用的疾病严重度和医疗负担也很大,所以就特别显眼,同时在集采的扩面提速的大背景下,生物药集采尝试改变的异常活跃但步子又不能大。“所以,2023年依然会是这个局面,以规模大、竞争强的品种来作为牵头产品来推动生物药集采扩面。”

“集采背景下,生物药品种上市速度与企业规模效益可能会成为新的市场竞争力,前者可为品种争取先入为主的时间窗,后者可为提升品种价格竞争的优势。集采一定会对生物药公司的股价产生短期的震荡,关键看品种被集采后的持续盈利能力。”齐正伟对财联社记者补充道。

孙媛媛不认为集采会打击生物药企业的积极性,她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生物药集采铺开一定会带来市场洗牌,但并不会影响行业的创新性,因为生物类似药本质上与创新药不同,国家医保局此前也提到了未将创新药纳入到集采范围。但不管是化药集采还是生物药集采,都能够倒逼企业去做真正的创新。

“集”则生变 选股逻辑更迭进行时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研报指出,在集采降价、新冠扰动的双重影响下,医药生物板块2022年仍维持了稳健增长,前三季度板块营收同比增长9%,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从22H1院内药品销售数据来看,集采后的药品在院内端销售基本实现触底反弹,即使上半年在新冠疫情压制就诊人数的情况下,不少重磅品种2022年同比2021年同期依旧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齐正伟对财联社记者预测,2023年,集采会在国家和地方联盟两个层面继续推进,对可能涉及到的企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无论仿制药、生物药、中成药还是高值医用耗材,是否可以医保报销,只要在公立医院只要临床用量大、零售定价高、市场竞争充分,恐都将难逃被集采的可能。

杨涛认为,随着集采扩面的提速,对于很多初次遭遇集采的企业来说,面临的情况与几年前国产化学药制药企业一样,总体市场容量稳步有升,单位产品价格明显下降,毛利降低,但是单一产品的净利润贡献由于带量采购与销售模式的改变有可能不降反升,对于股价的影响依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孙媛媛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集”则思变,经过集采,企业也许才意识到需要掉转船头或者全速前进;经过集采,投资人也许才意识到真正的壁垒与护城河。那么最终的结果则是,医保与患者把钱花在刀刃上,投资人推动资金流向真正有需要的好企业。

“过去十年,医药产业依靠医保红利、工程师红利、消费红利,崛起了迈瑞医疗、恒瑞医药、爱尔眼科、药明康德等龙头公司。未来五年,站在政策周期的新起点,‘医药产业内部结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什么样的领域、什么样的公司会最终突出重围’,值得我们思考。或许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国际化等方向将逐步代替过去“国内利益品种”的选股逻辑。”孙媛媛最后补充道。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徐蕊_XN043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