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准备去香港大干一场

融中财经
2023-03-31 11:53:54
26351
找回逝去的时光,香港需要找准自己在大湾区的定位。

作者 | 风信子

编辑|吾人

来源|融中财经

ID | thecapital

听说大陆的投资人设立了香港创投基金,准备去香港投项目。

香港近20年给大陆人的印象是金融之城、购物之城,这既是香港的真实写照,也是香港面临的尴尬处境。提起亚洲四小龙,大家知道韩国的三星、现代,知道台湾的台积电、富士康,知道新加坡的伟创力,然而香港,大家似乎只能想起李嘉诚、李兆基、霍英东等地产大亨,以及买不起房的TVB演员,对比大家对亚洲四小龙的印象,也解释了为什么香港掉队了,香港没有叫得上名字的高科技企业,香港的高房价吓退了很多有志青年,资源高度集中在几个大家族手里,经济缺乏活力。

尤其是,受新冠疫情影响,香港的旅游业受到重创后,唱衰香港的言论此起彼伏,在许多媒体的眼里,新加坡俨然成了香港衰落的最佳受益方,虽然这其中有一定的夸大,不过媒体的唱衰也让香港特区政府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并推出了多项金融市场相关政策。

比如修改港交所主板上市规则,以便利尚未有盈利或业绩支持的先进技术企业融资;活化GEM(前称创业板),为中小型及初创企业提供更有效的融资平台;善用全球最大人民币离岸中心优势,推动市场提供更多人民币计价产品;加强与内地市场互联互通,包括宽免双币股票市场庄家交易的股票买卖印花税;推动香港成为首选绿色融资平台,及在香港建设国际碳市场;争取在2025年底前推动至少200间家族办公室在港设立或扩展业务;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加强监管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展开“数码港币”的准备工作。

近日,香港特区政府发表《有关香港发展家族办公室业务的政策宣言》,希望吸引全球家族办公室在香港开展业务。

近期,有媒体报道,由于美联储持续的加息导致的硅谷银行爆雷事件持续发酵,先后波及瑞信、签名银行等多家银行,对欧美银行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担忧引发了全球资金流入香港,虽然香港有关金融人士对此予以否认,但香港对全球资金仍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香港科创产业谋变的底气所在。

一      香港不是没有创投而是没有项目可投

香港不缺创投机构。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有着非常发达的二级资本市场,是不少内地创业企业的首选之地,近些年不仅吸引了诸如腾讯、阿里、美团等互联网大厂,还有不少创新药企业也纷纷赴港上市,与蓬勃的二级市场相比,香港的创投却鲜少见诸报端,其实香港是有创投的,而且做的还不错,比如维港投资、兰馨亚洲等本土的创投机构,也有如光大控股、中信资本、鼎晖投资、霸菱亚洲等在香港设有办公室的投资机构,尤其是几年来,香港特区政府还设有各种创投基金想把香港培养成一个创新的沃土,所以说,香港是不缺创投机构的,尤其是优秀的创投机构。

以维港投资为例,这是一家成立于2002年的重点关注能够引导行业变革的技术创新性公司的投资机构,是李嘉诚旗下的基金。

根据企查查显示,维港投资共投资了102个项目,其中主要集中在A轮、B轮,所投项目主要在海外,美国最多,此后依次是以色列、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此外其中上海、深圳也均有投资。

据报道,现在维港投资的资金主要是李嘉诚的个人财富,不向外部投资者募集资金,李嘉诚个人承担所有风险,而收益则全部进入他的慈善信托基金:李嘉诚基金会。

由于不需要外部融资,维港投资一直非常低调,但是如果知道它投出了哪些项目,你或许会为此感到吃惊。

2007年和2008年,维港投资分别战略投资Meta(当时还叫Facebook)6000万美元,共计1.2亿元,该公司于2012年上市,上市时这笔投资为其带来 5 倍的回报;2013年,维港投资领投视频会议工具ZooM,2014年再次加码,共投资了850万美元,该公司2019年上市,据有关媒体测算,这笔投资给维港投资带来了 56 亿美元的收益;给维港投资带来最大回报的投资要数2009 年投资的正版流媒体音乐服务平台 Spotify,据李嘉诚自己说,大概在 100-150 倍左右。此外,维港投资所投资的上市公司还包括企业沟通协作平台Slack,民宿租赁平台Airbnb。

除了上市公司,维港投资还投了不少项目被巨头收购,比如全球免费的语音沟通软件Skype被微软收购,语音识别系统Siri被苹果收购,交通导航应用Waze被Google 收购)等等。

维港投资在硅谷优秀的表现,在它进入以色列的时候大受创投圈的认可和追捧,维港投资一度成为以色列创投领域最大的外来投资机构。

当然香港优秀的创投机构并非维港投资一家,我们所熟悉的兰馨亚洲也是其中很优秀的一个。兰馨亚洲投资集团(兰馨亚洲)成立于1993年,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投资基金之一。公司在香港、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地设有办公室。主要投资于具有持续增长潜力、高进入壁垒并处于扩张期的消费产品及服务行业、高新科技、医疗和外包制造服务业。兰馨亚洲投资集团管理的基金资产规模约40亿美金,投资者包括全球知名的机构投资者、独立的私人银行、大学基金会、保险公司、公众及私人退休基金、家族基金等。

企查查显示,兰馨亚洲共投资了72个项目,其中B轮及以前占到了一半以上,不同于维港投资主要集中于海外,兰馨亚洲的大部分项目在大陆,所投项目中18个IPO,3个被并购,知名项目包括在线投资决策解决方案提供商九方财富,互联网“医疗+医药”健康到家服务平台叮当健康,美容整形平台运营商新氧科技等。

除此之外,香港政府也设立了许多创业基金,比如香港政府的创新科技署、微软以及多个机构、院校共同支持或赞助的“应科院创新跑道”创业学人计划,2015年香港政府成立“青年发展基金”,2016年成立“创科创投基金”。

2015年10月,马云旗下的阿里巴巴正式推出“香港青年企业家基金”,出资十亿元助本港青年创业(主要投资于香港年轻企业家成立的初创企业),以非牟利形式支持香港年轻人在阿里旗下网上及手机程式平台上创业,助香港初创企业打入中国市场。

所以,香港并不缺创投机构,然而许多的创投机构却走出了香港岛,要么像维港投资一样去海外布局,要么像兰馨亚洲一样来大陆投资,投资于本土的创投机构似乎并没有掀起什么水花,这无不透露出一个尴尬的事实,留在香港,没有项目可投。

这也让香港错失了21世纪这20年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时代。

按说香港有资金、有人才这两种最重要的互联网发展要素,为什么互联网却没在香港生根发芽呢?

二       资源垄断下的科创掉队

有人把香港的失落归结于产业空心化,其实资源垄断才是根本原因。

有人曾经对比了香港、新加坡、深圳在科研、创新方面的情况,得出了如下几个结论:(1)香港的研发强度仅为0.7%,是新加坡的1/3,深圳的1/5;(2)研发主体严重依赖于教育机构,对比新加坡、深圳,企业参与到研发工作的比例明显不足,说明企业的创新动力严重不足,市场没有活力;(3)每千人中的研发人员仅为3人,而对岸的深圳是17人;(4)香港的风投规模与深圳相比,差距已经不是几条街的距离,是地球与月球的距离了。

要分析为什么香港失去了20年,首先要了解香港是怎么腾飞的。

三次国际产业转移,为香港经济的持续腾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第一次产业转移中香港承接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次产业转移发展了资本密集型产业,第三次产业转移标准技术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共进。

上世纪50年代,工业化国家开始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亚和东南亚国家进行转移,而彼时还是英属殖民地的香港接收了大量的移民、资本与轻工业,香港的经济结构也从最初的转口贸易为主向轻工业为主转变,接收了包括纺织、服装、电子和玩具等。

正是这一波机遇,香港从一个贸易自由港转变成一座工业化城市。到1970年,香港制造业占GDP的比例高达30.9%,与它一起抓住这波机遇的还有台湾、韩国、新加坡,并称为“亚洲四小龙”。

到了80年代,人力成本的增加,香港制造业越走越艰难,而此时恰逢大陆改革开放,释放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于是香港的制造业开始逐步向大陆转移,转而发展起了金融业。

70年代以来,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趋势下,金融管制自由化进入香港,1973年至1982年间,香港逐一解除外汇管制和黄金市场等,彻底实现资本的进出自由,成了名副其实的自由港。而内地的改革开放更是让香港成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内地的桥梁,香港成为各大全球企业和金融集团的首选之地。

与此同时,十年建屋计划与居住有其屋计划也在香港政府的推进下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金融与房地产的交织,香港经济实现第二次腾飞,不过后来房地产也成为反噬香港经济的毒苹果。

1998年,香港推出“数码港”计划,要打造电子商业和软件产业。这个计划极具前瞻性,彼时全球互联网也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后来的谷歌、腾讯、Meta、阿里等互联网巨头还在孕育当中呢。

不过很可惜,在房地产政策导向下,“数码港”土地被划拨给李嘉诚之子李泽楷后,被开发成了地产项目。

再后来,香港又提出了“矽港”计划,计划发展芯片产业。当时台积电出来的“半导体教父”张汝京,也就是中芯国际的创始人来港创业,希望以优惠的价格获得200-250公顷土地兴建晶圆芯片工厂,遗憾的是,香港媒体和民意不断以“来炒楼、炒地皮”为由进行百般阻挠,结果上海市政府以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诚意邀请,中芯国际最后落户上海,香港再次与高科技产业擦肩而过。

再到后来,香港政府还提出了“中药港”、“生物谷”计划,但最后均未成行。

香港的房地产业把控了经济命脉,政府收入对地产依赖度极高,居民购房的承受能力却极低。房地产行业诞生了众多富豪,绝大多数普通市民却过着蜗居生活。用于住宅用途的土地开发面积仅占城市总面积的6.9%,近年来新增住宅数量依旧不断减少。

这种情况下,年轻人既没有退路也没有希望,自然就失去了奋斗的动力,这也就造成了,香港金融投机盛行,却没有年轻人愿意去创业。

三      找回逝去的时光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找准自己的定位,融入新一轮产业革命。

从香港政府多次试图在港推行高科技产业计划可以看出,香港政府早已意识到香港存在的问题,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力不从心,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在规划纲要的指导下,香港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与大湾区的其他城市协同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让香港发达的金融业为大湾区的实体贡献力量,也让大湾区活跃的创投氛围感染到香港的年轻人,新一届香港政府也正是这么做的。

2022年9月,香港、深圳联合发布支持前海深港风投创投联动发展十八条措施,其中提到,拓宽香港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支持前海风投创投机构拓宽融资渠道,对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给予200万元一次性奖励。促进跨境双向投融资便利化。允许香港创投机构等境外主体在前海开立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在“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原则下,允许境外资金自由进出FT账户。支持前海的科创企业通过FT账户自主选择离、在岸汇率办理资金结售汇。积极引进大型基金落户。支持国家级基金、产业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等落户前海,对新注册或从深圳市外新迁入实际管理规模30亿元以上的,按照管理规模的1‰、最高500万元给予其管理企业一次性落户奖励。

2022年10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了行政长官2022年施政报告,报告指出,完善创科生态圈,实现香港“再工业化”;壮大科创人才库,重点吸纳创科人才;建设智慧香港,提升市民生活质素;以及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巩固香港国际化优势等方面制定了重点政策,并提出重点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空枢纽、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8大中心竞争力。

此外,报告还宣布成立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把近年在未来基金下设立的香港增长组合、大湾区投资基金和策略性创科基金,以及新设立的规模300亿元的共同投资基金一同收纳,汇聚有关资源,由政府主导投资策略产业,吸引和助力更多企业在港发展。此外,此次还宣布了港交所拟修改主板上市规则以推动互联互通继续扩容、以更进取的态度吸纳外来人才等利好创投行业的措施。

2023年以来,香港政府又推出了支持科创的相关配套政策,可以看出香港对于改变现状,追回逝去的时光的紧迫感。政策一路绿灯,投资人跃跃欲试,可以说,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香港的创业者以及想去香港创业的人,你们准备好了吗?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徐蕊_XN043
猜你感兴趣